當前位置:首頁 > - 文章中心 > - 新聞中心 |
文物修復要科學 2016年700年歷史的遼寧小河口長城卻被砂漿抹平
|
發布時間:2020-7-14 12:43:03 來源:河北日報-鄭州砂漿 瀏覽次數:2402 |
隨著保護文化遺產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,各地文物古建修繕的步伐不斷加快。隨之而來的各種爭議也從未停止,許多修繕行為被批評為破壞文化,而非保護文化。由此也引發大眾熱議——面對歷史文化遺產,后人要有足夠的尊重和敬畏之心。對文物古建的敬畏,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。
文物古建不僅是先人技術和工藝的結晶,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,堪稱活生生的“歷史字典”。修繕是為了文化的傳承,但如果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草草開工,或將抹除許多重要的歷史印記。仔細回想,近年來針對文物的“破壞性修復”事件屢見不鮮:2013年,遼寧朝陽云接寺清代壁畫“修復”,被一幅截然不同的壁畫直接覆蓋,網友調侃“仙人變花大姐”。2016年,遼寧綏中有著700年歷史的小河口長城被砂漿抹平,曾經的“最美野長城”變成了硬化路面。2016年,杭州民國時期古建筑“秋水山莊”門樓被粉刷成“土豪金”風格,與近旁古樸的建筑風格迥異。2018年,四川安岳石窟一尊建于南宋的佛像慘遭“土味”重繪,原本莊嚴的佛像周身被噴得五顏六色……野蠻“修復”對文物古建造成不可逆的損毀,任誰看了也會心頭滴血。
那么,文物古建筑究竟應該如何修繕?有專家表示,如何保留古建筑的原汁原味、文化內涵等,都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標準。
什么是嚴格的論證和標準?絕非簡單的“一涂了之”或“推翻重來”。我國《文物保護法》規定,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、保養、遷移,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!吨袊奈锕袍E保護準則》規定,修復應保護現存實物原狀和歷史信息,應當以現存的、有價值的實物為主要依據;獨特的傳統工藝技術必須保留,所有的新材料、新工藝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和研究;正確把握審美標準,不允許以追求完整、華麗而改變文物原狀。由此可見,文物古建修繕必須綜合所有實物材料和文獻資料,找到修復建設的依據;必須要有工匠精神,遵循修舊如舊、保持原貌、維持現狀、最小干預的原則,盡可能保護文物本體結構,保持文物原始風貌,留住鄉愁記憶。只有將文物古建中真實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長久地保存下去,后人才能發現古人的智慧,傳承古老的歷史文化脈絡。
對文物古建的“毀容式”修復,不是一句“土味審美”就可以放過的笑談。謀定而后動,是對文物古建最起碼的敬畏與尊重。山西忻州鐵梁橋被“毀容”已成事實,無法再生,只能以此吸取沉痛的教訓。
文物古建修繕是一個涉及建筑學、美學、化學、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知識,以及宗教文化、道德倫理等文化素養的工作,要把討論和論證置于動工之前,要有敬畏傳統文化之心。唯其如此,歷經千百年風霜的文化遺產,才不至于毀在無知魯莽的保護性修繕里。
|
推薦產品 |
|
|